• 项目介绍

                                                                       China-PAR项目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ASCVD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个体开展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而做好ASCVD发病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又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基础。当前ASCVD风险评估工具多由欧美国家队列开发,如美国的Framingham模型、欧洲的SCORE模型、英国的QRISK模型,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PCE模型,由于心血管疾病谱、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等的差异,这些工具往往不适用于中国人群。另外,我国近20年来,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剧,国民生活方式改变,造成危险因素和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早期研究开发的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血管病模型已经不能适合当前需要,因此,亟待开发针对我国人群的ASCVD风险评估模型。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整合了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ASIA)、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 MUCA)等四项最新的中国人群前瞻性队列随访数据,涵盖全国15个省市,40多个协作点,共计12.7万人。这些研究曾获得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目前又获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开展进一步随访。

 


             


2016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流行病研究部基于China-PAR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国人10ASCVD(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致死性及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的China-PAR模型,本模型不仅综合考虑了既往评估模型中涉及到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是否服用降压药物、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疾病谱的特点,纳入腰围、南北方、城乡和ASCVD家族史,此外,对年龄与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另外还研究了应用China-PAR模型进行ASCVD风险分层及低危、中危、高危个体的切点划分,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和《Chronic Diseas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为我国普通大众提供了10ASCVD发病风险的评估工具。


         

                            

这一成果获评 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18年,流行病研究部在China-PAR 10年ASCVD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适合于我国年轻个体(60岁以下)或者10年ASCVD风险为中低危个体的终生风险(至85岁)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输入个体的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等指标数据,综合评估个体ASCVD的终生发病风险。研究还发现,10年风险高危(≥10)和终生风险高危(≥32.8)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将明显提前。例如,与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均为低危的35岁男性相比,仅10年风险高危、仅终生风险高危以及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均高危的35岁男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时间分别提前3.0、4.6和8.6年。因此,终生风险评估在10年风险中低危人群中尤为重要。这一研究成果作为《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封面文章发表。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下,我们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开发了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这是一款针对中国人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和健康指导的实用工具。

本工具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年龄、性别、血压等信息,准确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给出发病风险(),并告知用户其心脑血管病危险的高低,有助于识别心脑血管病高危个体,并提早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或临床治疗。

本工具适用于20岁及以上、无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根据用户信息,提供基本的健康指导,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为了方便使用,本工具也开发了APP版本和微信小程序: